来源: 时代周报
文/郭子硕
入局移动支付,小米一开始就迫不及待。
从小米正式发布第一台小米手机,到与银联签订支付合作协议,中间仅相隔了2年时间。2010年4月,小米公司成立。次年7月,小米推出三款产品:MIUI、米聊、小米手机。
2013年12月,小米成立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“小米支付公司”),这家公司后来更名为天星数科。小米与银联签订合作条约,在2016年正式上线Mi Pay,成为最早一批推出支付品牌的手机厂商。同一时期,华为推出Huawei Pay。
2016年,小米还收购第三方支付企业捷付睿通65%股权,顺利拿下支付牌照。捷付睿通主要围绕小米互联网应用场景进行支付业务战略布局,创新研发互联网、POS、手机等多种终端支付形式,形成了网关支付、快捷支付、代收付、POS支付等支付产品。这次收购是小米日后自建支付渠道的重要一环。
手机是最贴近用户的智能终端,与支付场景的结合有天然优势,小米自然不甘人后。目前,小米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,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市场进入前五名,建成连接超过1.3亿台智能设备的IoT平台。
小米旗下的支付业务包括Mi Pay和天星支付两大业务版块。其中,天星支付隶属天星数科旗下金融版图,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,可为用户提供智能支付服务。9月7日,小米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Mi Pay是银联Pay业务,而天星支付是天星数科的支付品牌,围绕小米生态场景更好地服务客户,支持快捷支付、生活充值缴费、扫码付、交通卡、门卡等多种功能,以及信用卡分期支付等服务。
入场9年,业务版图逐渐明晰
布局支付,小米野心不小。
2013年,小米支付公司成立之初,小米创始人雷军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;小米公司总裁林斌、时任小米MIUI产品负责人洪锋出任董事。洪锋还担任该公司经理一职,兼顾MIUI与支付业务。一众小米核心人员齐齐出任小米支付公司高管,足见小米对支付业务的重视。
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2015年末,监管收紧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。2016年7月,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》落地,实施账户分级限额管理,确立了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、平衡支付业务安全与效率、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支付创新的监管思路。小米要依托符合监管要求的第三方支付机构,才能为小米线上商城、小米之家线下业务提供合规支付服务。
支付牌照审批也随之趋紧,为顺应潮流,保障支付业务,乃至日后金融业务合规、良性发展,小米将目光瞄准存量第三方支付牌照。
2016年1月,小米顺利控股捷付睿通,获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支付、移动电话支付、银行卡收单的服务资质。同年9月,小米联合中国银联发布Mi Pay,成为继苹果、三星后首家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的国产手机厂商,小米也因此成为全球首家同时支持银行卡和公交卡的手机厂商。一部小米手机就能代替银行卡、公交卡,为用户带来诸多便利。不过,小米支付业务仍在快速推进。
2016年9月,小米正式上线Mi Pay。同期,小米也通过捷付睿通快速切入支付赛道,初步建立自身的支付体系。
“基于支付牌照打造支付业务,一方面是出于自身数据安全考量,规避合规问题;另一方面从成本角度考虑,自建支付通道成本更低。”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分析指出,未来,支付体系可搭载多元化金融增值服务,成为流量入口。
2020年10月,小米旗下小米数科对外宣布品牌升级为天星数科,小米钱包App也升级为天星金融钱包App。洪锋担任天星数科董事长,负责小米的金融科技业务。
这次品牌升级,收银台的支付渠道“小米钱包”更名为“天星支付”,“小米公交”更名“交通卡”。当时,小米公告称,除页面展示名称更改外,功能基本没有调整。不过,从公司业务层面来看,小米的金融业务经历大整合,支付业务成为天星数科旗下金融版块的重点业务之一。品牌升级前,承载支付业务的品牌是小米钱包,升级后则是天星支付。钱包是承载部分金融业务的入口。
天星数科将旗下业务划分为产业金融、金融科技、财富、保险和钱包等五大板块。其中,基于MIUI系统的钱包App,聚合交通出行、生活服务等场景,实现线上生活充值缴费、Mi Pay支付、交通卡等功能,同时提供贷款、分期、理财、保险等金融服务。
至此,小米的支付业务版图已渐明晰。
聚焦服务小米场景成破局之道?
各大手机厂商的支付业务各有发展路径,各显神通。
苹果、华为、OPPO等都在加强与银联合作,开展银联Pay业务。如小米仅通过银联Pay业务入场,比拼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,或难形成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“银联希望通过联合手机厂商带动场景布局和用户覆盖,进而完善近场支付生态布局。”王蓬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对手机厂商来讲,除了利用银联技术开拓自身支付产品,自身也可快速搭建移动支付业务板块,为用户提供更多产品选择,提升用户使用频率和粘性。
2019年,Mi Pay已拓展线下POS支付、在线支付、碰一碰支付、交通出行等多种使用场景。据Mi Pay官网介绍,Mi Pay支持200余款热门App。
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指出,手机厂商的支付业务难以拓展小微商户。在营销宣传方面,手机厂商支付的营销策略也偏向保守。
多名业内人士表示,手机厂商布局支付赛道,并无意与支付宝、微信支付等巨头竞争,甚至更多是合作关系。
“支付宝、微信都属于单一支付方式,是用户群体使用较多的支付工具。无论线上和线下场景,客户的支付习惯与心智均已成型。”小米支付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小米的支付业务聚焦于以统一聚合支付服务集团体系内所有场景,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属于合作伙伴。此外,小米的支付业务更愿聚焦服务小米场景,服务实体行业,为小米用户提供便捷、安全的支付体验。
这名负责人表示,小米布局支付业务有长远规划。从未来主要场景出发,前期基于Mi Pay的投资,后续可继续用于小米全场景硬件生态支付场景探索,包括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应用及推广、车联网应用等。
小米支付已支持多个“小米系”场景,线上已开拓小米商城、小米有品等电商场景,提供收银台聚合支付服务;线下则为小米之家实体门店提供银行卡、条码支付等收单服务。
上述负责人还表示,未来,手机厂商可借助物联网和AI等新技术拓展自身生态发展。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,如小米支付在某些场景下可实现对扫码支付的降维竞争,将进一步拓展成长机会。
对此,苏筱芮建议,未来,手机厂商可针对自身手机用户的需求,拓展支付消费场景。此外,手机厂商还可以在硬件支付方面下功夫,将支付工具与物联网等新科技结合,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。